總體摘要 (Executive Summary)
本儀表板旨在將靜態報告轉化為互動式分析工具。以下是從數據中提煉的核心洞察,您可以點擊左側導覽列或捲動頁面以深入探索各個主題。
核心發現一
成本波動顯著
流程雖基本穩定,但存在異常成本高峰,需重點關注。
核心發現二
數量與價格雙重驅動
成本上升由物料用量和採購價格共同影響,動因隨時間變化。
核心發現三
主要成本項目集中
Dialysate 與 NESP 佔比最高,是成本控制的關鍵。
核心發現四
缺乏規模效益
增加運行次數未能降低單位成本,運營效率亟待提升。
流程穩定性分析
此區塊透過管制圖 (Control Charts) 監控單次運行的成本穩定性。管制圖幫助我們區分流程中正常的隨機波動(共同原因)與需要調查的異常信號(特殊原因)。當數據點超出管制界限時,通常表示有特殊事件發生。
單次運行成本管制圖 (X-Chart)
價值、價格與數量趨勢分析
此部分探討總成本(價值)、採購單價(價格)與物料用量(數量)隨時間變化的趨勢。透過比較這三者的指數,我們可以理解成本變動的宏觀驅動因素。您可以在月度數據和季度平均之間切換,以觀察不同時間粒度下的趨勢。
成本結構拆解與比較
這裡我們深入探討成本的構成。左側的成本動因分解圖,展示了在特定時期內,各項物料的「數量效應」與「價格效應」對總成本變化的貢獻。右側的成本結構比較圖,則顯示了在正常與異常時期,各項成本佔總成本的百分比。請使用按鈕切換不同的比較區間。
成本動因分解
成本結構比較
核心問題診斷與策略建議
基於上述數據分析,我們診斷出三個核心問題,並提出對應的三大策略方向與具體行動建議,旨在穩定成本、降低風險、提升長期盈利能力。
策略一:強化供應鏈韌性,主動管理價格風險
針對關鍵藥品 (NESP) 的價格波動,我們必須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管理,以降低市場衝擊。
- 重新談判:與現有供應商談判,爭取更穩定的長期合約價。
- 開發備援:尋找並認證備援供應商,建立多元化供應渠道。
- 市場監控:建立市場情報機制,預判價格走勢,進行策略性備貨。
策略二:精實化內部流程,嚴格管控物料用量
針對關鍵物料 (Dialysate) 的用量異常,我們需要建立標準化流程,杜絕浪費。
- 數據分析:深入調查用量異常時期的根本原因。
- 建立標準 (SOP):制定清晰的標準用量指引並嚴格執行。
- 監控與回饋:建立用量監控儀表板,並與績效回饋結合。
策略三:優化運營效率,打破規模不經濟困局
為了解決缺乏規模效益的問題,管理的重點應從「擴大規模」轉向「提升單次運行的效率」。
- 流程盤點:全面盤點現有流程,找出浪費環節。
- 資源利用分析:分析設備、床位和人力的利用率,透過排程優化平衡負載。
- 成本效益分析:在新投入前進行嚴謹分析,確保投資回報。